2025年第九届深圳国际无人机展览会
世界数字城市大会
全国无人机行业协会联席会议机制
协会公告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应用 > 正文

5000亩玉米地变“湖泊” 大农场主放出了无人机

2021-08-16 09:18:26来源:新京报 作者:ltting 点击次数:1695次字号:|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石桥村一个农场里,一架农用无人机在玉米地上空盘旋。8月12日,5000亩玉米地的积水刚刚退去,土壤依旧泥泞,人还无从下脚。张鹰在现场指挥着排水作业,姜智鑫操控着农用无人机给农田喷药。

       河南暴雨过后,这个集5G通信技术、大数据、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物联网技术、智能农业装备于一身的现代化农场,开始了生产自救。

       8月11日,灾情过后,村里正在进行无人机田地飞防消杀。受访者供图

“5000亩绿油油的玉米地成一片汪洋”

       “我赶到农场的时候,真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整整5000亩绿油油的玉米地,已经成了一片汪洋,竟连一棵玉米的影子都看不到了。”农场被淹的那天,张鹰刚好因要处理其他工作提前离开了农场,闻讯返回农场时,这里已经是另一番景象了。以至于在群里发视频时,有人直接问他:“这拍的是哪里的湖泊?”

       “农场里的设备都被泡了。我的同事也被困在里面。”张鹰称。

       “半小时左右,积水就达到了2.5米深。”姜智鑫是这家农场的现场负责人,也是张鹰口中被困在农场的同事之一。

       7月底,河南淇县石桥村,被淹的农场。受访者供图

       7月21日下午,姜智鑫面前的电脑监控屏幕里,来自农场气象站、土壤管式高精度土壤墒情站的警戒数值持续上涨,不断发出预警信息……“当时,大雨已经持续了两三天,根本没有减小的趋势。我们农场所在的村子周边有一条河和一条灌溉渠,为了防止河渠水倒灌,已经提前采取了一些措施。农场的大数据系统也一直对雨情、积水情况、土壤状态进行着监控。但雨实在太大了。”姜智鑫称。

       当天晚上6点前,姜智鑫和同事一直冒雨给农田排水,但由于持续强降雨,农场土壤管式高精度土壤墒情站的数值还是一直在刷新着纪录。

       “当天上午,我们接到了晚上要泄洪的通知,看雨势没有减弱的意思,我们就准备撤离了。但没想到村里的路已经被积水阻断,我和同事被困在农场。”姜智鑫回忆称,直到晚上11点20分左右,上游开始泄洪,姜智鑫突然想到,车里还有一些重要文件,想要返回车里拿的时候,发现积水已经达到了50多厘米。虽然车就停在不到50米远的地方,但已经成了险途。

       “凌晨那会儿,积水达到了2.5米。”姜智鑫撤离到安全区后亲眼看着大水倒灌进总控室,看到自己电脑屏幕上各种监控数据爆表。“想过雨大,但没想到雨这么大:知道要泄洪,但没想到洪水量这么大。”

农场集5G卫星遥感物联网于一身

       “农场有5000亩地,但平时长期在农场驻扎的管理员只有3名。平均每人管理近2000亩地。我们设立这个农场的目的是想利用这5000亩地,对现代化设备做一个落地检测和评估,以便不断探索优化设备。”张鹰告诉新京报记者,农场于去年建成,完全实现了全自动化种植。

       张鹰介绍,农场通过应用5G技术,生产管理者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了解作物状况和生产过程,看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用药和化肥的使用情况,满足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有效追溯。与此同时,农场农田里的高精度土壤墒情站、智能气象站和植保、水质等物联网设备,加上大型喷灌机,可实现墒情自动预报、灌溉用水量智能决策等,最终达到精耕细作、准确施肥、合理灌溉的目的。“以农药喷洒为例,我们使用四架植保无人机一周内即可完成需要几百人的喷洒任务,同时减少了用水、减少了农作物损伤、喷洒更均匀。”

       3人管理5000亩农田?背后其实还有专家团队。张鹰告诉记者,该农场隶属于河南省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河南省农科院、鹤壁市农科院及淇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技术团队深度结合。

       “每天早上,专家团队远程为3位管理员下达当日工作任务目标,到了晚上,农场的3名管理员将当日数据上传至平台,专家就能远程掌握5000亩地中作物的长势以及各个设备的运行情况,传统农业专家与现代数字技术能够互相依靠。”张鹰说道。

玉米绝收之后的自救

       “农场设备全淹了,初步评估,损失至少在1000万元以上。”张鹰称。

       姜智鑫告诉记者,农场里的积水在7月底才退下去,之前根本进不到农场里。农场里绝大多数设备都被水泡了,唯独初建农场气象站时,置于最高点的一个视频监控设备因为“身高”优势,成为农场50台监控设备里唯一得以幸免的一台。在自救过程中,唯一保留下来的监控设备发挥了不少作用。“5000亩地太大了,积水导致人又无法进入,我们通过这个设备可以掌握一定区域内田地里洪水的实时情况,后方的专家团队也能第一时间看到。”姜智鑫告诉记者,农场已经实现了网格化管理,正常情况下,通过视频监控以及各种大数据技术,某一区域存在病虫害等风险,人工可以按照标号精准地找到位置。目前,各种设备虽然被水泡了,但是通过其它电话设备登录后台,依旧能够将现场的情况、最新数据实时上传至系统,对农田状况进行精准的分析研判。“从目前监测到的情况来看,农场的土地只有一半可以进行补种,其余的还不行。”姜智鑫称。

       灾后防疫时,农场的多架无人机也派上了用场。“从8月10日开始至今,我们一直在用高效低毒杀虫杀菌剂进行农田飞防消杀。”姜智鑫称。

       “现在我们就是一边抓紧恢复土地,一边考虑实施农作物的补种工作,尽量减少损失,所有设备也正在有专人进行检修。”张鹰告诉记者,灾情发生后,淇县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已第一时间与农场进行对接,帮助开展生产自救工作,调用挖掘机4台清淤,水泵6台排除田内积水,对损坏的设施设备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台账,还争取了3500亩地的蔬菜种子用于补种。


关键词: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