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场指挥员一声令下,几十架排列整齐的固定翼无人机从跑道上相继腾空而起,快速集结编队,飞向指定区域执行“战场”侦察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这群无人机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好似一个整体,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场面震撼!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这看似科幻大片般的场景,正是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无人机系统创新团队,进行的复杂条件下固定翼无人机集群自主飞行与探测试验。
“目前,这支60多人的技术团队已封闭集中300多天,经历酷暑严寒。忙的时候,一天要进行100多架次试验。”1月17日,该院院长、团队带头人沈林成教授告诉记者。
战争实践表明,集群作战可发挥出远超个体累加的战斗力。也因此,自无人机开始走向战场之后,发达国家便开始不断尝试将集群作战的理念应用于无人机,目的是通过数量优势对敌方目标形成非对称突然袭击,特别是以智能化集群控制技术为支撑的无人机“蜂群”在作战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对很多人来说,无人机集群有个更加通俗的名字——无人机“蜂群”,即通过无人机群的自主协同、智能决策,依靠整体战斗力,应对复杂、强对抗、高度不确定的空战环境。
“相比目前国内大多数旋翼机集群自主飞行、基于地面规划的固定翼无人机集群飞行等项目,我们主要聚焦于执行任务的群体智能,能够实现无中心分布式在线任务规划,并行感知与协同定位跟踪,以及意外条件下的集群精准编队与自主飞行,在分布式智能程度和复杂环境协同执行任务的能力上有很大提升。”试验现场,团队的年轻技术总师王祥科副教授表示。
记者了解到,无人机集群系统是该院开辟的一个全新研究方向。自去年3月完成前期研制工作后,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就一直在位于中原某地的新开辟的试验场进行各种关键技术的试验与验证。
“目前我们在无人机集群自主飞行、并行感知、自组织任务规划、群智决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沈林成说。
团队研究人员介绍,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在分组分簇自适应分布体系架构、并行感知与行为意图预判、按需探测自组织任务规划、极低人机比集群监督控制、以意外事件处理为核心的集群自主飞行控制等方面实现了一系列原创性技术突破;开展了数万架次集群飞行试验并进行了模拟实战科目验证,为无人机规模化集群应用并形成作战能力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